English

丰碑

1998-02-14 来源:光明日报 连载二 我有话说

(放映室里的历史镜头)

20世纪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中国人民从屈辱中崛起,从贫穷步入小康的艰苦奋斗史。这些珍贵的历史镜头,记录了一个国家由衰到兴的发展过程,跳动着中华民族百年图强的时代脉搏。

百年沧桑,中国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产生了三位站在时代前列的伟大人物。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

毛泽东领导人民创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社会主义制度,取得了中国从古未有的人民革命的大胜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活,显示了实现民族振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光明前景。

追寻历史的轨迹,我们看到了本世纪最后二十几年里在世界和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伟大人物,他就是邓小平,一位辛勤耕耘的老人。

(邓小平植树)

邓小平的最后20年,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也是中国人最为自豪的一个历史新时期。为了实现民族振兴的雄心壮志,邓小平呕心沥血,奉献了他全部的经验、智慧和精力。

人们不会忘记,正是在经历了那场十年浩劫之后,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邓小平。那一年他已经73岁了,摆在他面前的是一个在政治、经济和人民心灵都遭到严重创伤的烂摊子。面对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邓小平在党的十届三中全会上坦露了他的心声:

邓小平:

“我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个是做官,一个是做点工作。我想,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是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

历经坎坷重新走上领导岗位的邓小平,以他的远见卓识、丰富的政治经验和高超的领导艺术,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决定性环节,为领导一场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的的新的革命进行了周密筹划和精心准备。

(邓小平出国考察)

1978年是中国的马年。这一年,邓小平马不停蹄,一路风尘,频繁出国考察,在世界许多国家刮起了一股“邓小平旋风”。他所到之处,都以超出寻常的兴趣认真听取各国现代化建设的先进经验,详尽考察世界现代化进程的最新动态。中华民族怎样才能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通过反反复复的比较和思考,他看到了中国的差距,也设计了中国的未来。

(十一届三中全会)

1978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

“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

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党开始形成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由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抒情,春回大地,盎然生机,音乐声中响起一段邓小平画外音)

邓小平: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路是人走出来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前无古人的崭新课题。没有经验可循,更没有现成的答案,只能靠我们自己锲而不舍地探索。为了找到一条健康发展的科学道路,邓小平来到了人民中间,他走遍了祖国的山川大地,留下了一串串的脚印,也留下了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原四川省政府机关事务管理局局长毕清林:“1980年,他来到峨眉山,我们考虑到他的安全起见,准备采取封山,分段封山,一段一段地封山。当他知道以后,他不同意。他说,我们也是游客,人家也是游客,大路朝天,各走半边,不要因为我们来了,把游客挡到外边。当他住下来之后,他又把我们找过去,说:我们住下了,人家游客住下了没有,游客有饭吃没有,你们亲自去看一看。那个时候已经是十点半了,我们下去看到人家群众已经吃了,睡下了,回来之后给他做了报告,这个时候,他听了之后,他才放心了。从这件事情来讲,是我终身难忘的。”

原四川省峨眉山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田家乐:“那是1980年的7月6日,我们陪小平同志视察这个山,快走到清音阁时,就碰到一个老太婆,就跟小平同志打招呼了:老人家,您得福啊!小平同志说,大家得福嘛!这个老太婆没有认出是小平同志,后来另一位同志和小平同志打招呼了,老太婆一下子知道是小平同志,就转过身来,拉住小平同志的手说,啊呀,你是活菩萨呢!就要跪下去。小平同志把她扶起来,问她,老人家,多大年纪了?她说:76岁了,小平同志说,啊呀,我们两个人是老庚呀!老庚,四川话就是同年,小平同志问她:生活如何?老太婆说:啊呀,比过去好得多了,现在生产队把生产责任制都放在我们头上,还不大干,政策这么好,托你老人家的福呀!”

(新疆、毡房、牧场)

83岁的哈萨克族牧民哈斯木永远不会忘记1981年邓小平到他的毡房里作客的情景。他说,邓小平一进毡房就问寒问暖,问我们生活怎样,鼓励我们勤劳致富。临别时,他还送给我一块砖茶。十几年过去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邓小平来的时候,我们全家只有一头牛、几只羊,住的是毡房。现在,我们家养了20多头大牲畜、几百只羊。我们多么希望小平同志能再来看看我们的新生活啊!

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奔向现代化,是邓小平精心设计的三步发展战略。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邓小平倡导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改革,引导8亿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小平同志对内地的发展很关心,对中原地区广大农村什么时候达到小康时刻挂在心上。他多次到内地来视察,一个省一个省的算账,他说,我对这件事情最感兴趣,8亿农民都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件了不起的事情。河南地处中原,河南算的账,是中原标准,很有代表性。20年来,河南和广大中西部地区以及全国的农村一样,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广大农民在自己的经历中确实感受到:所有这些都是靠邓小平理论指导的结果。广大农民永远怀念邓小平同志,十分感激邓小平同志。”

(邓小平书房,书架上长征2号火箭模型)

在邓小平的书房里,至今还保留着许多他喜欢的物品。书架正中央的这枚火箭模型,他生前十分珍爱。因为这是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长征2号捆绑式火箭,代表着中国的高科技水平。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敏锐地洞察到科学技术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特殊地位。他说,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我要感谢科技工作者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和争得的荣誉。我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中国科技界有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他们过去也受到很多不公正的待遇,但是他们听了小平同志的话就感觉到,小平是他们真正的知己,士为知己者死,听了小平同志的话以后,觉得以前所受的一切冤屈都烟消云散了,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国家。”

发展中国的高科技,是邓小平极为牵挂的一件大事。他非常关心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室工程建设,从立项、奠基到技术、人才的各个环节都亲自过问。1988年10月24日,对撞机实验室建成,他兴致勃勃地来参观,他说,中国必须在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越高越好,越新越好。

邓小平:

“如果六十年代,我们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有没有这样的地位?确实没有。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落后,搞这个工程也就是这个意思。还有其他领域,中国也不能不参与,尽管穷。因为这个东西呀,你不参与,你就不能加入发展的行列。这个落后很难赶上。现在我们本来就有些落后,但是,不是一切都落后。”

在知识分子的心中,邓小平是最亲近的知音。数学家陈景润在最困难的时候曾得到邓小平同志的帮助,这段交往在科学界广为流传。

陈景润夫人由昆:“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快一年了,但是他老人家多年来对陈景润以及我们一家的深情厚意,这种恩情,我们永远记住。1983年的时候,那时候我们结婚三年了,但我们还是两地分居。还有再就是住房问题,那时候住房比较紧张。还有我先生科研任务比较重,身边没助手。小平同志知道这件事以后,亲自批示。在一个星期之内,三件事就都解决了。我们想,小平同志是国家的领导人,他对国家大事,日理万机地操劳,他还要对一个普普通通的知识分子操心,当时景润非常激动。我一回来他就告诉我,你知道吗?你调来是小平同志调的,批示以后调来的。他说,我们以后一定要拼命去干,以致他后来生病的时候,他还是那么拼命。”

其实,早在70年代中期,当陈景润还戴着白专典型的帽子艰难地摘取哥德巴赫猜想王冠的时候,就得到过邓小平的关怀与鼓励。他说,中国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从那以后,振兴中华的共同使命把一位政治家和一位科学家的心紧紧地联在一起。

由昆:“如果景润和我们这一家没有小平同志这种亲切关怀,很具体的事情都给我们解决,景润不会有今天,我们这个家也不会有今天,可以说景润不会坚持到63岁。小平同志去世后,我就跟失去亲人一样痛苦。别人很难体会到的,别人很难理解一个伟人能跟一个普普通通知识分子家庭这种关系,只有我们自己能体会到,以致我的先生,他就是到最后累死了也心甘情愿。去年小平同志去世的时候,我还想如果我先生在的时候,景润在的时候,知道小平去世他会随他去的,他会这样的。”

(连载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